歡迎來到 Falkenstein——我嶄新的鐵道模型世界!
多年來,我遲遲不敢拆除舊有的模型鐵道佈局。想到要從頭開始——面對空間、時間、預算和技術等種種挑戰——總讓我猶豫不決。
但最終,好奇與創作的渴望戰勝了顧慮。說實話,那套為全自動數位控制而購買的軟體,也已經在抽屜裡沉睡多年,早該派上用場了……
我沒有自己設計路線圖,而是透過 Märklin 的 Facebook 社團發現了 Guido Meise 提供的精心規劃與詳盡說明。他的佈局圖、建議與影片令我深受啟發。於是我選擇了一套完美適合我空間的設計——Falkenstein 就此誕生!
這座佈局包含一段景觀優美的雙軌主線、六軌隱藏式車站、一座小型車站與維修設施,以及一條通往終點站、橫跨壯觀橋樑的支線。
當然,部分彎道仍然較小——但這比舊佈局已有大幅進步,而且最重要的是:這是一個真正的心血之作。
本網站將依時間順序紀錄整個建造過程:從拆除舊系統、建構木框、鋪設軌道、佈線與軟體整合,到初步測試行駛與景觀製作。
歡迎一起見證這趟旅程!
陪伴我超過十年的 Märklin 舊佈局,終於為全新的「Falkenstein 計畫」讓位。
自 2011 年起,它是我的遊樂場、測試基地與創意天地。做出拆除的決定並不容易,但這是邁向新篇章的第一步。
我以細心進行拆解:珍貴的 Märklin C 軌道被小心拆卸、清潔,並有條理地存放——準備在新的舞台上再度登場。
我使用堅固的多層板製作了兩個經過精密裁切的框架模塊,作為整座模型鐵道的基礎結構。
線路佈局所需的電纜孔已預先鑽好,並考慮到日後維修和模塊分離的便利性。
為了讓整體佈局未來可以移動,特別安裝了旋轉輪作為底座支撐。
所有零件的精準裁切是確保完美拼裝的關鍵——這一點可在Guido
Meise 的 YouTube 頻道中清楚學習與觀摩。
完成的基礎框架先用刨光的膠合板(10 毫米)臨時鋪設。
在其上臨時鋪設 Märklin C 軌道,並將軌道走向標記在膠合板上。
接著用手持線鋸精確切割已標記的軌道路線,從而形成所謂的「路基板」。這些路基板將最終固定在框架上,其中必須嚴格遵守軌道圖中規定的高度數據。
按照「Falkenstein」的軌道圖,Märklin C 軌道現在將在佈置的三個層面上全部固定鋪設。
不使用螺絲固定。在鋪設的軌道下方放置一層人造草墊,它既能確保穩固的固定,也能在後續運行中提供額外的隔音效果。
可靠的鐵路供電是通過多重軌道電源饋入來實現的,這些電源饋入經由一個分配器連接到 Märklin 的 CS 3 數位控制中心。
自動化的冒險——一項挑戰
我以前的鐵路模型已經完全數位化,也就是說,每台機車都有自己的解碼器,可以在同一條供電軌道上獨立運行。 不過,操控仍然是透過手持控制器完成的——因此是否能避免碰撞,全憑操作員的反應速度。
隨著電腦控制的自動化運行,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:列車可以依照預先編程的時刻表運行,準時、有序,並且不會發生碰撞——就像真實的鐵路一樣。
然而,要實現這一點,不僅需要數位化的車輛。 軌道還必須安裝 回饋接點,隨時向電腦回報列車的精確位置。 在我的 Märklin 系統中,這意味著要將一小段軌道隔離,並連接到 回饋模組。
這些模組隨後會接入 Central Station CS 3+,在那裡可以顯示軌道圖。 從此,軟體便能監控所有列車的運行情況,並自動控制整個運行。

Märklin Central Station 3 Plus(CS3+)已經具備一些基本的自動化運行功能,例如設定簡單的行車路徑、控制道岔與號誌,以及透過回饋模組實現半自動運行。對於中小型鐵路佈局而言,這些功能往往已足以營造出多樣化的列車運行。
然而,若要實現更複雜的運行序列、精確的時刻表或更完整的自動化控制,CS3+ 的功能便顯得有限。這時候,像 Win-Digipet 這類外部軟體就能發揮作用:它們提供了更廣泛的自動化功能,包括詳細的時刻表、更靈活的路徑邏輯以及即時列車追蹤。此外,額外模組的整合與可視化操作也更加便利。
在軌道圖中,當列車通過隔離的軌道區段時,對應的回饋接點符號會亮起黃色。這使得列車的運行情況,即使在隱蔽的區域——例如隧道或暗影車站——也能清楚地被視覺追蹤。
CS3+ 的優點:
精簡的解決方案,無需額外電腦
一站式的直接控制
入門使用者友好,功能直觀
外部軟體(如 Win-Digipet)的優點:
更強大的自動化能力
可建立複雜的時刻表與列車運行順序
靈活適應個人化的佈局設計
提供完整的可視化與數據分析
總結: CS3+
十分適合入門者或偏好直接操作的人士。而外部軟體解決方案則能開啟更廣闊的可能性,實現全自動化、細緻且更貼近真實鐵路的運行。
幾年前,我決定購買「WDP」軟體,但直到提前退休後才開始在新系統建置中使用它。在下文中,我將分享我的經驗。
打開包裝、開機、開始運行 —— 這是許多模型鐵路製造商的宣傳口號。它確實很符合現今「即插即用」的時代氛圍,在手機 App 上滑動一下就能完成一切的錯覺。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:即使是入門套裝也需要遠不止按下按鈕這麼簡單。自從 30 多年前數位技術進入這項嗜好以來,更清楚地顯示出這一點。而所謂的「皇冠上的明珠」,便是透過程式控制實現的全自動運行。
我曾猶豫多年才「下定決心」去嘗試 —— 和許多同好一樣,我並沒有技術或 IT 背景,只能算是自學成才。正如我的前任 CEO 所說:「Persistence and perseverance」 —— 堅持與毅力,不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不可或缺。特別是在安裝與設定 WinDigiPet (WDP) 的時候,更是如此。
好消息是:即便常常是一個人獨自在地下室面對挑戰 —— 以及那本所謂的 1000 頁說明書(當然僅以 PDF 形式提供)—— 其實完全不用孤軍奮戰。幫助隨處可得:有無數的線上討論區,例如 Facebook 上的專業群組,尤其是由官方精心主持的 WDP 官方論壇。此外,軟體的作者們也用心編寫了手冊,使初學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投入這場冒險。只要具備耐心與毅力,第一個成功往往比想像中更快到來。
在接下來的章節中,我將描述自己的學習歷程 —— 一步一步 —— 從最初的設定到穩定運行的自動化控制。

當然,我在這裡的說明無法取代 WDP 的完整手冊。但我希望這些經驗能幫助您減少最初的畏懼感。
基本條件很簡單:您的機車已經數位化並配有解碼器;您擁有一台數位控制中心(例如 Märklin CS3+);以及一台安裝了 WDP 軟體的電腦。若要讓控制中心與程式自動駕駛列車,必須先對軌道進行準備,使軟體能隨時「知道」每台列車的位置。
我自己主要是透過教學影片,以及從 Guido Meise (MMC) 隨附的軌道計畫文件中學會如何建立這些回饋區段。我的建議是:務必仔細,不要急躁 —— 多看一遍影片,保證成功。
原則是:寧可多設一些區段,也不要太少,這樣程式後續能提供更精確的運行數據。操作方式是使用切割工具(如 Dremel)在特定間距上隔離其中一根軌條。別擔心,Märklin 交流電機車仍能順利通過這些斷點。每個區段接著以導線連接到回饋模組,再透過匯流排線纜連接至 CS3+。最後,CS3+ 以網路線或 Wi-Fi 與安裝了 WDP 的電腦通訊。


此外,必須精確測量每個回饋區段的長度並輸入 WDP。這是獲得真實運行效果的前提之一 —— 包括煞車、停車以及在月台與號誌前的精準定位。若您使用軌道規劃軟體(如 WinTrack),那更簡單,因為精確數據早已包含在內。
當然,這不僅需要一些手工操作,也需要投資,例如購買回饋模組(如 Märklin Link 88)。但操作手冊清晰明瞭 —— 只要在切割與佈線時小心精確,效果是絕對保證的!
…这并不是什么魔法,实际上我觉得还挺有趣的。不过是的,每一款软件一开始都不一定直观,尤其是像 WDP
这样功能强大的软件。最理想的入门方式是先创建一个轨道图——操作方法在手册中有详细说明。
在绘图板上,您可以放置从大型符号数据库中选择的各个元素,例如普通轨道、道岔、信号、开关等。
以下是一个简短的入门视频:
當我開始構思建造一座新的、由電腦控制的模型鐵路時,其中一個靈感來源便是一段 YouTube 影片。這段影片以極為生動、幾乎「透明」的方式,展示了全自動列車運行的種種可能性。
在影片中,您可以看到我的模型鐵路 「法爾肯施泰因」(Falkenstein) 的三維模擬重現,並展示了七列列車同時自動運行的情景——正是我希望在模型鐵路地下室中實現的樣子!
這是一個外部連結。點擊後,您將離開本網站並進入另一個服務提供者的頁面。
說實話,我曾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到,但憑著毅力、耐心,以及在地下室無數個小時的努力,我最終成功了!
首次試運行證明:一切運作良好!
在景觀建設尚未開始之前,已有八列列車同時運行,完全自動且互不碰撞,無需任何人工操作。
當然,還有許多工作要完成:例如在車站自動調車的運行程序、虛擬且時間控制的時刻表,以及支線的自動道口。
此外,模型建築的程序控制照明系統也在我的計劃清單上——但可以肯定的是,自動化列車運行的基礎已經奠定!
未完待續...
沒有景觀的鐵路會是什麼樣子?無聊嗎?不一定。
許多「玩樂型鐵道迷」只需要軌道與列車繞圈行駛——就像我們當年在客廳地板上,用一盒入門組合開始一樣。可是說實話:上帝並不是先創造鐵路,再把世界放在周圍。我們則正好相反:先有鐵軌、路基、側線與隧道——然後景觀才逐漸生成。
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樣,模型建造也少不了妥協。
空間有限,願望卻無限。在「法爾肯施泰因」意味著:在一個可信的場景中,盡可能帶來更多的駕駛樂趣。雖然工程繁重,但對我而言,動手製作本身就是樂趣。
木質結構已完成,路基已鋪設。
接下來要封閉空隙、準備底層——用紙板、鐵絲網與石膏。石膏不僅可用於造型,還非常適合塑造岩石。底色先以深棕土色打底,岩石再用灰色層染。
自然從不「整齊乾淨」。
草地、灌木、森林或道路都需要色彩與紋理的變化:落葉、樹枝、石塊與細小的不規則。現成的配件我也會重新上色——因為一片只有單一綠色的森林,看起來格外不自然。
就這樣,法爾肯施泰因的景觀逐步成形——
以耐心、對細節的熱愛,以及讓縮小世界栩栩如生的心願。
正如村莊少不了教堂,模型鐵道也少不了一條瀑布。
在我的新佈局「Falkenstein」中,它位於第二層:一座深邃的小湖,經由陡峭的多層瀑布傾瀉而下,匯入狹窄的河道。這不僅營造出生動的景象,也自然地將有限空間中的不同場景區隔開來。
製作過程採用了模型配件產業常見的材料:湖面以慢速硬化的澆注材料製成,底色染成深藍帶黑,以營造深度感。出水口與瀑布則以較快硬化的水晶膠形成,並塑造成流動的條狀,於凝固時加上些許泛白的漩渦,以展現動態與飛濺的水花。在瀑布下方,水流激盪落入小溪,沿著石岸迴旋蜿蜒,最終穿過雙線展示線的橋下。
至關重要的是底色的處理:寧可多一些黑色,而非過於藍色——這樣看起來更逼真。即使是細顆粒的淺色砂,也能在施加凝膠狀「水體」之前,進一步加強深度效果。
當周圍再點綴上「自然散亂」的景觀——如根系、樹幹、漂流木,以及層次豐富、色調各異的植被——人就幾乎忍不住想要脫下衣衫,跳進去暢快地泡個清涼的澡。
